实践经验表明,头脑风暴法可以排除折衷方案,对所讨论问题通过客观、连续的分析,找到一组切实可行的方案,因而头脑风暴法在军事决策和民用决策中得出了较广泛的应用。例如在美国国防部制订长远科技规划中,曾邀请50名专家采取头脑风暴法开了两周会议。参加者的任务是对事先提出的长远规划提出异议。通过讨论,得到一个使原规划文件变为协调一致的报告,在原规划文件中,只有25-30%的意见得到保留。由此可以看到头脑风暴法的价值。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?头脑风暴协作究竟是在催生创意,还是会摧毁创意?
两种说法都有道理。在思考的过程中集思广益,的确有助于创意喷发。在天马行空的讨论开始之初,预先提出一个主攻方向,然后大家畅所欲言,可让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沉淀,凝聚智慧的结晶。
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或缺少发挥的余地,比如,为一款新产品命名,单独作战往往更为有效。“单个个体能够列出更好的备选名称清单,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更复杂的问题,这势必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。”《群体的智慧:协作激活创意》一书的作者,华盛顿大学心理学、教育学和商业教授凯斯·索耶(Keith Sawyer)博士这么认为。
为了能够碰撞出火花,促成最好的效果,可以让团队成员预先准备,在头脑风暴现场提出各自比较成型的想法。“你可以从中获得协同效用。比如,团队的某位成员对某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点子,但对这一工作之外的事情一筹莫展,”索耶举例说明,“而其点子可能恰好启发了另一名对系统性工作了如指掌的战友。”但同时需要注意,不要将话题设置得过于僵化,如果过度纠结于一件事情,将会阻碍其他奇思妙想出炉。
一场有效的头脑风暴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成员,但参与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十位。同时人员的构成应该注意“认知的差异化”,也就是说,尽量不要让同一职业或类型的人扎堆出现,比如,全都是会计师就是不可取的。索耶建议,“真正重要的是,需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跟他人有不一样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”。
在首次头脑风暴之后一周,需要再次召集原班人马,问问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。“在我们的创意孵化研究中,称之为‘孕育期’,”索耶评价道,“在头脑风暴中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后,你的自我意识将迅速上位,很快碰撞出精彩的点子。此时正是点燃创意花火的奇妙时刻。”
一些最好的创意出自不经意的争论或闲谈中,索耶称这类创意为“妙手偶得”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CEO们需要创建这么一种文化:鼓励闲暇时间的漫谈并视合作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。3M公司的化学工程师雅特·富莱(Art Fry)在和同公司的科学家闲谈时得知,这位同事发明出了一种粘合剂,正在考虑怎么利用它。一周以后,亚特像往常一样在教会唱颂歌时,突然想到用那种粘合剂做便利贴。后来这个闲谈促成的小发明红遍了全球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